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9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林业   229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308篇
  816篇
综合类   1221篇
农作物   93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乡土想像在20世纪以来成为作家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的历史机遇而形成的文化机制造成的。是乡土无意识与现代性历史机缘之下重新激发出来的一种文化心理,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补偿与救赎心理使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2.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拒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背景,力图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城中村"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文化拒斥"城中村"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进行探析,进而就如何破解"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拒斥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3.
间性中的文化秩序重构——以汤婷婷的“类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自己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汤婷婷在作品中对文化秩序进行了重新建构,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和协商,探索了两种文化交互的地带,进而在作品中传达一种文化虽不同根,但却同构的"类文化"概念。然而她的这种跨文化智性实践的也往往遭到误读,为了摆脱这种误读窘境,需要一种文化间性的公平视角。  相似文献   
104.
王国维“境界说”是中国近代文艺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歧义重生的概念。把“境界”抽象地置入西方理论资源或机械地利用传统诗学来加以读解都无助其概念内涵的清理。我们既要注意 “境界”作为审美理想论审美价值判断的意义,又不可忽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境界”概念所指的建构。这也符合利用文化诗学阐释王国维“境界说”方法论的要求与旨归。  相似文献   
105.
境外网络游戏是软权力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之一,正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大多是通过网络游戏的内容和背景展现出来,意在增加本国经济效益的同时,以达到能够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更多玩家,灌输和宣传本国的思想和文化,使之成为配合其各国软权力战略实施的双重作用。面对这种新的文化渗透模式,研究如何应对境外网络游戏的隐性影响,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6.
研究以随机抽样方式选择11份由各级政府出台的"十一五"规划文本为语料,以研究者编制的编码工具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分析中各项数据,研究者对"规划涉及的具体公共文化机构、资源保障与支持途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联动机制、规划目标和规划实施的评估"等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7.
芭蕉芋的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推进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的生产和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芭蕉芋的种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芭蕉芋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及用途、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并针对芭蕉芋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8.
ABSTRACT

Biochar, compost and their combination are important organic amendment materials for improving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ndy soils. Series of soil column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ate palm biochar and compost on evaporation, moisture distribution, infiltration, sorptivity (Sp),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sat)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 at application rates of 1%, 2%, 3% and 4% (10, 20, 30 and 40 g kg?1). The columns were filled manually with air-dried soil with 35 cm depth and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amended layer was 10 cm (T10) and 20 cm (T20) from soil surface at bulk density of 1400 kg m?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 of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was influenced by application of biochar, compost and biochar-compost mixture. Moreover, in the amended layer T10, applying biochar at rate of 1%, 2%, 3% and 4% reduced significantly cumulative evaporation by 5.8%, 10.8%, 12.8% and 16.1%,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reduction for the biochar-compost mixture at application rates of 1%, 2%, 3% and 4% was 10%, 12.2%, 14.5% and 20%, respectively. In layer T20, applying biochar at rate of 1%, 2%, 3% and 4% reduced cumulative evaporation by 10.24%, 13.0%, 18.3% and 21.5% but this reduction amounted to 18.2%, 21%, 23% and 24% for the biochar-compost mixture, respectively. It was generally observed that the highest application rate (4%) for applied amendment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impact on Sp, Ksat and WHC compared with other rates.  相似文献   
109.
以惠州龙门农民画产业化为例,惠州龙门农民画是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视角,展现南国传统民俗风情的民间绘画,被誉为世界民间艺术奇葩。分析了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龙门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阐述了基于知识管理的龙门农民画数字化保护思路,并从文化创意角度对龙门农民画的文化品牌塑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The Grange was founded during a time when farmers w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secrecy was a means of survival.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irty-five years later, t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still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t. Yet there is a growing consciousness among many members that the Grange has to become better at promoting itself among nontraditional constituencies-or it will di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range experiences of five members. All have been profoundly affected by their membership. All are struggling with the need to reconcile loyalty to tradition with the need to change and adapt. In sharing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study has the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what the Grange's past was, what its present is, and what its future may be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